English

拆旧建新且慎行

——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呼吁加强旧城和古建筑保护
2001-04-11 来源:光明日报 梁若冰 我有话说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多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在建设发展蓝图中并没有充分体现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更缺少基本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一方面一些最能代表这个城市风貌特征的古老建筑转瞬之间灰飞烟灭,另一方面又匆忙地建起一些有形无神的仿古街区和人造景观等假古董。此种现象,大有蔓延之势。文化界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他们呼吁:拆旧建新,都须十分慎重!先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闪烁着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光辉,是一座城市特有的精神化身乃至象征。而新的仿制品,仿得再好再像,也是赝品,难以显现历史文化的光辉。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梁从诫说,作为十八朝古都的西安,现在剩的都是明代建筑,洛阳、开封、南京的老城也基本上没有了。这样,保存元大都建筑相对完整的北京老城故宫、天安门一带,就显得更加珍贵。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有些城市没有处理好城建、城改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矛盾,在城建城改中毫无顾忌地进行“地毯式扫荡”,造成“建设性破坏”;再就是“旅游性破坏”,到处是“公厕”的牌子和索道,文物过度开发,让人难以欣赏到历史文化遗产的美;还有就是“修缮性破坏”,在古建修缮过程中,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随意“美化”古建筑,变旧为新,使它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美感丧失殆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毕克官说,有些地方领导,着眼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是好的,但为了政绩而拆旧建新,这种作法必须制止。

这些人士认为:一些部门和个别人,之所以不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我国的文物古迹数不胜数,俯拾皆是,因此不必珍惜。在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历史知识的开发商眼中,那些充满了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无非就是一堆破瓦朽木烂石头。梁从诫提供的资料令人震惊:目前中国已经没有一个城市有资格以整座城市申请世界文化保护遗产!这难道还不是一个警钟吗?

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

冯骥才说,法国20世纪60年代初搞过一次本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登记,我们为什么不能搞一次文物和文化遗产普查呢?这样有利于国家管理和宏观调控。

专家学者认为,既然文物属国家所有,就不能轻易地由地方说了算。国家应该明确,哪一级的文物需要进行哪一级的专家学者来进行论证和合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不能像对待普通建筑那样,说推倒就推倒,应做到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批准,没有专家的论证报告,就不能轻举妄动。对于重要的文物和老城建筑,特别是挂了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子的,更要注意保护。在城市设计建设方案实施前,应该综合听取城建、环保、文保等多方面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换一种思路谈“保护”

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舒乙告诉记者,他从小在北京四合院长大,对它深有感情,但是现在好像一提保护就是伸手要钱。去年他在上海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哪个区要是发现了什么文物和作家故居,马上兴致勃勃地开发,他们知道文物和古迹都是这个区的标志和“外滩”,有了文物好事就来了,有钱好赚了。多伦路上发现了一些名人故居,区里马上将这里建成了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化氛围的咖啡馆,结果年轻人都爱去那里喝咖啡。而北京人的观念就不够活,哪个区发现了文物,区长就会觉得又多了一个包袱。由此,舒乙和梁从诫等人对合理开发利用北京的四合院提出了既可保护又可赚钱的新设想。他们说:不要总立足于拆,而要立足于用,变包袱为聚宝盆。

冯骥才介绍了天津的经验:文化人积极呼吁,老百姓积极响应,政府官员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于是保住了五大道,保护了估衣街上的谦祥益,花两千余万元从房地产开发商那里买回了天津城的发源地“大直沽遗址”,建成了天津遗址博物馆。他认为这种作法值得全国效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